毛泽东读书方法论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1902年,毛泽东9岁时,进入韶山冲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先读《三字经》,接着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

自从毛泽东开始读书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仿佛天生就为读书而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毛泽东一口气读了《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许多经典名著,这些反抗压迫和勇于斗争的书籍,在少年毛泽东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到长沙求学。在这里,毛泽东将通过读书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毛泽东将建立读书的目标和革命的理想;在这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一、打开世界的钥匙

1911年的长沙,是个动荡不安的地方。

统治中国长达270余年的清帝国,此时已经是落日余晖,即将走向它的终结。

就在这一年的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二十二日,长沙发生起义,湖南宣告对清政府独立。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毛泽东毅然投笔从戎,加入长沙起义新军,成为一名普通列兵。

在军队中,毛泽东除了日常训练,大部分时间都拿来阅读。每月军饷除了最基本的吃饭生活外,全都拿来买了报纸书籍。对于书报,毛泽东百读不厌,他就像春雨后的幼苗,疯狂吸收着书籍报刊中的养分。

在这些书报中,毛泽东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个新名词,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个词最终将伴随毛泽东辉煌的一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三月十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年少的毛泽东则认为革命已经结束,退出了军队,决定继续求学。

毛泽东退伍后,像每一个曾经懵懂的青年一样,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和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在商业学校学习一个月,感到不满意,又报考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然而,在第一中学仅学习几个月后,毛泽东就再一次退学。

退学的原因也非常有意思,第一中学的国文教员胡汝霖看到毛泽东喜欢历史,就把自己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给他看。毛泽东读了通鉴辑览后,发现自己读书比上课有趣多了,就毅然而然退了学,打算自己读书学习。

毛泽东的读书天赋,从此刻开始,将使他的视野提升到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以肯定地说,读书塑造了毛泽东的志向,读书改变了毛泽东的一生。

从第一中学退学后,毛泽东就寄居在湘乡会馆。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都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图书馆建于清末,藏书非常多,楼上是书库,楼下是阅览室,距湘乡会馆很近,充分满足了毛泽东旺盛的阅读需求。

毛泽东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图书馆外等着开门进馆,像极了现在图书馆外等着占座的大学生。中午肚子饿了,就简单吃两块米糕,一直读书到晚上闭馆才出来。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在这里,毛泽东全身心投入书籍的海洋,忘记周遭的一切,忘记饥饿和严寒,贪婪地吸收着书籍里的知识。在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世界是如此之大!

坤舆万国全图

可以想像毛泽东第一次看到地图时,满心震撼的情景。在这个地图上,中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湖南更小,湘潭县则根本找不到!

在自修的半年中,毛泽东涉猎范围之大、阅读书籍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等名著,思维和认知得到极大的启蒙。

这些书籍让毛泽东的思维层次远超当下的环境,尝试从世界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在以后的中国革命运动中,毛泽东经常以超越时代的眼光,从世界角度精准预测中国革命的形势,带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可以说,中国革命胜利的种子,在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埋下。

读书,让毛泽东得到了打开世界的钥匙。

二、毛泽东读书的诀窍

毛泽东对于读书的热爱和痴迷,达到一个极度夸张的程度。据专家考证,毛泽东一生读过将近10万册书籍,涉及上千种不同书目,可以说做到了读书的极致。

读书,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是按阴历一年为三百六十天计算的)。

毛泽东从来没有留学接受洋墨水的熏陶,但对于漂洋过海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比当时所有人都理解更深刻,更将其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绝佳武器,这一切都在于毛泽东独树一帜的读书方法和读书诀窍。

毛泽东读书与一般人读书大大的不相同,如果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五大读书法。

1、攻读法

毛泽东给自己读书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叫做“攻书”。

毛泽东认为,读书就像攻打敌方的阵地,是要反复争夺且万万没有退路的。要读书,就必须把书读到底,读透彻、读深入。

对于如何攻书,毛泽东自己详细说明过技巧。

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总结讲话中向大家推荐五本马列著作,形象地说明了何谓读书到“底”:“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一年看不通看两年,如果两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每看一遍在后面记上日子,某年某月某日看的。”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亲身实践的。

《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毛泽东就一直放在身边,遇到挫折时会拿出来看,取得胜利时会拿出来看,心情郁闷时拿出来看,心情舒畅时更要拿出来看。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毛泽东一共看了100多遍。

试想,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重复100多遍,还怕什么掌握不了呢?

2、精读法

毛泽东从未出国留学,没有受过西方的教育,为何有超出所有人的马列主义水平呢?

这里恰恰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水平之超卓的地方。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一开始在党内是深受排挤和不认可的。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和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共产党由于缺乏武力,一下子被打懵了。

正当所有人都迷茫失措的时候,毛泽东大胆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提出上山干革命,并亲自领导队伍占领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打开了星星之火燎原中国的恢弘篇章。

然而,当时的党中央主要领导对毛泽东的做法是严重怀疑的。那些读过几本马列主义著作的布尔什维克们,傲慢地对毛泽东说:“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偏偏不相信,难道只有大城市才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开始发奋阅读各种马克思主义书籍,把能找到的各种马列主义全部都认真研读。

毛泽东将能找到的马列主义书籍全部读光了,有时苦于找不到马克思主义书籍,甚至给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写信,要求多送些书籍过来。

通过几年的充分阅读、思考,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超出了所有人,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获得伟大胜利。

在一个细分的领域,努力遍读书籍,直到超过所有人,最后的收获一定超出你想象。

3、博读法

1915年6月,毛泽东在给湘生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的读书之道:“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先博而后约,是毛泽东读书方法的重要经验。

干革命,并不是撸起袖子干就行了,这是一个高度知识化的事业,所需要的知识是非常庞大的。

作为领导,可能并不需要专深研究一门技术,但是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这样你的决策才能尽可能考虑最多的情况,具有最普遍的价值。

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毛泽东读书集成》,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反映毛泽东读书生活和读书方法的类书。

这套书收录的毛泽东阅读和欣赏的图书、文章、戏剧、书法等类目,达到了惊人的1242种,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艺术、报纸杂志、工具书丛书类书 ,共11编,259卷。

如果对这套书的大小还是没有概念,可以考虑下面一个数据,就知道这套书的规模之巨了。

这套书一共有3亿字。

《史记》一共只有52万字,而即使卷帙浩繁如二十四史,一共也只有4000万字。

毛泽东一生的阅读量,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

4、批注法

毛泽东读书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只要看书,就必定要写批注、记想法。

一般人看书,如同风过原野,不留痕迹。看过了就过了,最后一回想,可能什么都没记住,也就没有收获。这样的读书,没有什么价值。

毛泽东看书,每次都会针对书中的语句、观点、文字等进行深入思考,并且一定要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评语。

对于毛泽东,看书并不仅仅是看这么简单,而是要思考与已有知识体系的联系,要思考地看,辩证地看,评论地看。

这种看书的诀窍,落实下来就是批注法。

1917年,毛泽东在学习老师杨昌济教授的《西方伦理学》课程时,10万字左右的书籍,毛泽东一共写下了12000余字的批注,详细记录和思考了自己的伦理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毛泽东在学习马列主义时,批注地痕迹就更加多。据考察,毛泽东在延安读过的哲学书籍中,仅仅是《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社会学大纲》、《哲学选辑》这几本书,毛泽东就总共写下了约两万字的批语。

运用批注法,毛泽东真正把书读透了,把知识吃到了肚子里。

5、实践法

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如果没有目的性,缺乏一个具体的理想和愿景,大概率是读不下去和读不长久的。

读书需要内心的热爱和目标的驱动,二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除了对于读书的痴迷外,更重要的是改造中国的现实紧迫感,迫使毛泽东具有一种读书的使命和强大的驱动力。

毛泽东读书,是为实践服务的。读书,指导更好的实践;实践,则加深对读书的理解。二者互相促进,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高峰。

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和谈话,常常体现出。

例如,他读《徐霞客游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关注的是两位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有所发现的科学作品;

再如,《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叙述石勒拿不定主意是否攻取幽州,问计于谋士张宾,张宾详细分析了王浚、刘琨和乌桓几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下决心攻取幽州,毛泽东从中读到的是“分析方法是极重要的”;

此外,毛泽东读《汉书·赵充国传》,认为赵充国建议汉宣帝实行屯田的奏折,由于分析得当,才取得了对公卿们“说服力强之效”。

毛泽东非常善于从书本中读出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论,读书是为改造世界服务的,读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

空读书而没有任何实践,读书就无法形成闭环,最终一定收获甚微。

正是在对书本知识的不断实践中,毛泽东完成了知和行的统一,达成了读书的最高目的——改造世界!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有指导性的,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定能使我们受益匪浅,大大提升我们的思维和能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