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速度

 

思维或思想的速度因人而异。

例如,受“光速不变原理”限制者,想不出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

光速不变原理是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狭义相对论中,指的是无论在何种惯性系(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不随光源和观察者所在参考系的相对运动而改变,这个数值是299,792,458 米/秒。在广义相对论中,由于所谓惯性参照系不再存在,爱因斯坦引入了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这也使得光速不变原理可以应用到所有参考系中。(来源:百度百科>>

“光速不变原理”是思想受到限制或被禁锢者的无奈之举。真解脱者则不如是。

真解脱者的思维——辩证思维的有效速度远超光速,其思想能够瞬间到达宇宙边界,而且能乘整个宇宙遨游虚空,有效地预见将来。所以,用整个宇宙于虚空路径上绝对运动所经历的步程(行迹)来有效刻画表明宇宙本身存在,这种方法,名曰大乘[1]如是大乘与虚空等,普能含受整个现实宇宙。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中说:“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身的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已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來性品第四之二[3]中说:“独一无二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无动转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其中的“无动转者”是指整个宇宙于虚空路径中绝对运动经历的步程,以此描述才能够有效表明绝对运动着的宇宙本身(动转者)的存在。“独一无二”即保持“真解脱者”——整个宇宙概念的一致性(绝对运动)。这也是现代物理学中微观的量子论与宏观的相对论之所以要统一的理由。

爱因斯坦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4]
爱因斯坦还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那就是佛教。”又:“科学必须建立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我们在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它将具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我们所谓的简单性,并不是指学生在精通这种体系时产生的困难最小,而是指这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5]

严格地说,宇宙的科学理论只需要一个假设或公理限制:宇宙统一于物质。此外没有任何限制,就是说:整个宇宙在没有任何限制的虚空中完全自由地绝对运动。所以,宇宙是一个绝对孤立的物质系统。宇宙只有一个。

数学家华罗庚的《数学的用场与发展》一文中说:“对宇宙的认识还将有多么大的进展,我不知道,但可以说,每一步都是离不开数学这个工具的。”又:“恩格斯说:‘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是从物理模型抽象出来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恩格斯《反杜林论[6]中说:“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7]中说:“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物理是数学之根,物的形是数之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动的形是数学运算或逻辑推导之根。

正确或真实可靠的形和数的概念来源于实际经验的感性认识。反之,纯思辨得来的形和数的概念不可靠[8]。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对于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思维

所谓有效思维的数学,主要是指理性认识过程的数学形式和方法可重复用实践经验来验证,以始终保持数学形式(数和形刻画的对象)与其物理内容相统一,从而确保思维结果真实可靠,使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贯性(一致性)和论证性,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对象和表达思想。否则就会犯“偷换概念”错误和引起思维混乱。

世界统一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不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简单讲:动者是物,物是动者;不动者是也只能是虚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9]

宇宙的物质理论科学,其本质上是各种度量(运动)的存在性证明。一切度量存在性证明的充要条件,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亦即在具体操作改变个别实物的实践中直接经验到存在的“一尺”绝对运动的几何学形式导向的公理:“宇宙只有一个”

 

 


附录:《辞海》中的“思维”及相关条目解释

《辞海》条目摘录

思维

——亦作“思惟”。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 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 推理等;思维的方法是抽象、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等。

思维 有关条目

  • 理性认识——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就会产生一个飞跃,上升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不同,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但二者又互相连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 认识而达于理性认识。
  • 逻辑思维 ——亦称“抽象思维”“概念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对象的过程。和形象思维不同,以抽象出对象的特征、本质而形成概念为特征。
  • 形象思维 ——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1725年意大利维科在《新科学》中提 出“诗性智慧”,即用最具体的感性意象来理解事物和 进行创造的想象功能,已把想象视为一种思维方式。 1841年,俄国别林斯基在其《艺术的概念》中提出艺 术“用形象来思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它遵循认识 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 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但又有其特殊规律:即须通过特殊的个体去显现它的一般意蕴,因此形象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现象形态。形象 思维又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情感的逻辑起着重大的 作用。它也是存在的反映,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它与逻辑思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 意识 ——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唯心主义哲学家将意识理解为物质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物质对意识的本原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肯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且强调人的意识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意识不仅 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改造和创造世界,具有能 动性。在哲学上,意识和思维有时是同义的概念,但意识一词的范围较广。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可划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等不同的类型。
  • 精神 ——与“物质”相对。人的内心世界及其现象。唯物主义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义概念。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

思维的形式 有关条目

  • 概念 ——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或本质属 性概括而成。概念的形成,标志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 概念来总结和概括的。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一般而言,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二者互相联系、 互相制约。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认识对象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 判断 ——对对象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判断,都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如一个判断所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它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 判断都用句子来表达,但并非所有句子都表达判断。同一个判断可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同一个句子也可表达不同的判断。判断或表达判断的句子(命题)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如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模态命题与非模态 命题等。
  • 推理 ——亦称“推论”。由一个或一组命题(前提)推出另一命题(结论)的思维形式。例如:“所有的液体都是有弹性的,水是液体,所以水是有弹性的。”推理是对象间的一定联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由推理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推出的知识。要使推理的结论真实,必须遵守两个条件:(1)前提真实;(2)推理的形式正确。推理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

思维的方法 有关条目

  • 抽象 ——在哲学上与“具体”相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详“具体”。
  • 归纳 ——从个别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推出一般性原理、原则的推理形式、思维进程或思维方法。同作为由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出发得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形式、思维进程或思维方法的“演绎”相对。一般说来,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归纳是由特殊推到一般,演绎是由一般推到特殊。在认识过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演绎所依据的理由,来自对特殊对象的归纳,演绎离不开归纳;而归纳对特殊现象的研究,又必须以一般原理为指导,归纳也离不开演绎。抹杀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把两者对立起来,孤立地强调其中一个,而贬低另一个,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参见“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 演绎 ——与“归纳”相对。由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出发得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形式、思维进程或思维方法。详“归纳”。
  • 分析 ——在哲学上与“综合”相对。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加以考察的方法,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和转化。分析的核心是矛盾分析。西方哲学史上,有的经验论者片面强调分 析,有的唯理论者片面强调综合。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是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之一。

 

参考

  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六·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之一》载:“世尊言大乘:大乘者,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最尊最妙。如是大乘与虚空等。譬如虚空,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又如虚空,无来无去、无住可见;大乘亦尔,无来无去、无住可见。又如虚空,前、后、中际皆不可得;大乘亦尔,前、后、中际皆不可得,三世平等,故名大乘。”引自“搜佛说”网站.  http://soufoshuo.com/quanwen/1953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3.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搜佛说”网站. http://soufoshuo.com/quanwen/5093
  4. ^摘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人性的一面》,海伦·杜卡斯和班纳什·霍夫曼编辑,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4年.  https://fo.ifeng.com/a/20160214/41550423_0.shtml
  5. ^许良英、范岱年 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6:298-299.  https://mp.weixin.qq.com/s/fqrUsCIddgmbuqcRsYormw
  6.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译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0:35.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417885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8. ^《辞海》:“思辨哲学——试图从概念推出实在,使客观宇宙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维构造出来的一般法则的哲学。包括对超感知的本体、世界的起源乃至整个彼岸世界的研究。康德主张,当不能以经验的方式通达其对象或相关的概念时,则这种理论的知识是思辨的。 https://mp.weixin.qq.com/s/EvJfCKwJ6ALDy8B52RUeTg
  9. ^求是网.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8-12-31.  https://mp.weixin.qq.com/s/nhY25YuTUYGv-j4NHKi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