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唐说的道:这段一个意思,愚民^_^老子对人性是消极对。人类的妄为导致了大量的灾难,从老子的对立辩证法来看,灾难也是好事情,所以老子的道在元认知逻辑角度存在哲学底层的缺陷?“0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14.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16.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18.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19.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7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毛润之在认知提升过程中打破“信息茧房”、实现阶级突破的历程:

    认知的重要性:强调认知在财富、人际关系和生活意义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认知来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与认知:探讨了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对世界的认知,例如通过狩猎、采摘、耕种等活动发现可食用的植物、药物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

    辩证法的规律:简要阐述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这些规律是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主要包括量转化为质、对立相互渗透、否定的否定。

    信息茧房现象:指出由于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以及生产规模有限等原因,人们长期对社会历史存在片面认识,每个阶级只关注自己阶级获取的信息,形成了“信息茧房”。

    个人学习与进步:描述了毛润之的个人学习过程,包括自修计划、阅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以及在湖南医师学习时遇到的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等经历。

    个人行动与社会影响:描述了毛润之参与反对学杂费增加的抗议活动、在《青年杂志》上发出征友启事等行动,并提到社会上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激烈斗争。
    3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毛润之元认知的形成研究和思考:

    毛润之成长环境和其它两兄弟相同,为啥么会命运迥异,甚至认知差距这么大?毛润之是他父母第三个孩子,前两个都夭折了,所以毛出生后,父母异常照顾和格外重视,毛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非常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慈悲喜舍!毛前期的智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母亲的慧根和福报,同时自己早年身体多病,拜巨石为干妈,人称石三伢子,所以唐具有了某种强烈意义的精神上的超自然力量,也就是信仰利他,助人为乐,平等对待他人的精神大愿力的智慧基础,古老师说一个真正能改命的人都有大愿力!毫无疑问,毛润之正是具有了这种强烈的利他愿力甚至信仰,才具有了非凡的智慧和力量,以及遇到这么多善缘的人帮他,提携,指导他走向后来的成功!!!!先有大志向,然后才有大成功!心即力


    这段文字在分析毛润之(毛泽东)的成长背景以及他后来取得成功的元认知因素。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和梳理:

    成长背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毛润之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夭折,这导致他成为家庭的关注重点,得到父母特别的关爱和重视。
    毛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具有乐善好施、慈悲喜舍的品质。这些品质影响了毛早期的智慧和人格形成。
    毛在早年身体多病,拜巨石为干妈,被称为石三伢子。这些经历赋予了他一种超自然力量和特殊的精神信仰,包括利他、助人为乐、平等对待他人等大愿力的精神基础。
    利他愿力和信仰对成功的作用:

    文中认为毛润之的非凡智慧和力量主要来源于其强烈的利他愿力和信仰,这些因素使他得到了许多善缘的人的帮助、提携和指导,最终走向了成功。
    通过强调“先有大志向,然后才有大成功”,强调了毛泽东信奉利他主义和追求大愿力的重要性。
    个人意志力和心态对成功的影响:

    文中提及的“心即力”的观念表明了心态和意志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综合来看,这段文字通过毛润之的成长背景、信仰和价值观,以及其成功背后的元认知因素,试图解释他取得非凡成就的内在原因。强调了他强烈的利他愿力、信仰和追求大志向对成功的影响,以及个人心态和意志力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毛润之打破信息茧房,成功阶级突破的认知提升过程:


    人的认知决定了一切。这话在网上已经疯传,谈论什么都会加一个认知,财富是认知水平决定的,人际关系是认知水平决定的,甚至人生的意义也是认知水平决定的


    认知来源于哪里?“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什么是生产活动?在我的理解看来,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需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从事的活动。比如狩猎,采摘,耕种等等。千万别小瞧这些基本的生产活动,里面蕴藏的人类对世界最直观的认知。我们通过采摘,不断的尝试与总结,发现了可食用的植物,可治病的药物,可饮用的茶叶,这些仿佛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知识,但是在原始人时期,是需要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又比如我们的先辈们,通过耕种生产活动的经验累积,发现二十四节气,依据时节来进行有效的耕种。所以教员在第一段总结了一句“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所有这三个规律都曾被黑格尔以其唯心主义的方式只当作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


    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社会的历史只限于片面的了解,一方面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有限,限制人们的眼界。所以人们很容易就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每个阶级只思考着自己阶级的获取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现象。




    6月写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这篇作文受到国文教员的高度称赞。国文教员知道教员爱好历史和文学,便借给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阅读。由于第一中学课程有限,读了通鉴辑览之后。认为在校学习不如自选便退居到湘乡会馆,进了一个自修计划。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非常认真的执行,持之以恒,度过了半年的时间。


    12.1914年 21岁此年二月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湖南医师是当时一所比较民主开明办的很好的学校。就是在这里教员遇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杨昌济和徐特立



    一听杨昌济这位大学哲学大师,要来担当授课教员,自然是喜出望外,恨不得马上一睹大师的风采。到了暑假一听教员不想回家,而是要利用假期和同学一起自修。杨昌济不光将自己的书园,借给教员和同学们住,平时他还经常的登门为弟子做学问上的指导。另外在求学期间,杨昌济还经常邀请教员到家中共进晚餐,开怀畅饮。正是在杨家的餐桌上面,教员和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有了最初的了解和接触。学期末,为了反对当时的校长张干提出要多交10元的学杂费。教员参与了反对抗议的行动,在此次行动中写宣传单,广为散发,彰显教员初步的新闻才华。后来张干要点名开除教员等17名学生,经杨昌济,王继善,袁仲谦等教员劝说才作罢。同一年的9月,受到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的影响。教员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结果还真的有人向他来提出交流。这个人就是罗章龙,后面是一个大学问家。同年11月,致信给黎锦熙劝他不要在袁世凯的政府里面做官。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社会上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非常激烈。教员跟一师的同学经常会在星期天去听讲演。





    3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562585/answer/3342536340
    为什么我觉得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但同时还有很多人相信? - 知乎
    因为他们都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比如课本上说的“点在空间中运动生成线”这种单纯思辨[1]的形…
    WWW.ZHIHU.COM
    2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数学学习无非是一个认识过程。数学学习路线的选择,是一个哲学问题。毛泽东《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中说:“哲学就是认识论。”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分成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阵营。
      数学是人在思维中用形和数构造出来的一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认识,人们有两种认识路线的选择:一种选择是唯心论的形而上学认识路线,靠单纯思辨去构建数学。还有一种选择,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认识路线,它靠实事求是去建立客观现实世界的数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8963323/answer/3024171147
    如果让你重新开始学数学,你的学习路线会怎么选择? - 知乎
      数学的对象是物的形和数。在经验事实上,形是实物的形,数是记录形的记号。《庄子·秋水》中说:“号…
    WWW.ZHIHU.COM
    0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科学的理论思维模式及其思维成就:中国古代有辩证法宇宙观的万物之理、无敌之道;中国现代有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4451913/answer/2812204934
    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什么? - 知乎
    答: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科学的理论思维模式及其思维成就:中国古代有辩证法宇宙观的万物之理、无敌…
    WWW.ZHIHU.COM
    0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毛泽东《矛盾论》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单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实事求是的]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7605712/answer/2748927290
    为什么我国几乎没有「开山鼻祖」类型的科学家? - 知乎
      我国本土科学家开山原创的学科不是没有,而是在世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输入不断被严重曲解和误解而…
    WWW.ZHIHU.COM
    0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无为而无不为
     播报
    如果说把老子的思想方式与孔子的思维方式相比较,我们可能更好地了解老子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特点。照老子看,虽然事物的两极(如“有”和“无”、“阴”和“阳”)是相对应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着的,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两个相对应事物其一总是处在两极中的一极,因此老子注意的是要找寻此一极相对应的彼一极。例如要从美方面(一极)找丑方面(一极)等等。而孔子则不一样。虽然他也注意到事物有对立的两极(如“过”和“不及”),两极之间也有着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但他注意的则是找两极之间的“中极”,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如果说,老子重视的是在一极中找相对立的另一极,即是由正极找相对应的负极,包含着对“否定"意义的认识。那么孔子重视的在两极之间找中极,即“中庸之道”,则更多地包含着对“肯定”意义的认识。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果说“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则是对“为”的“肯定”。它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公式可做如下表述:通过否定达到肯定。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老子的认识原则。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我们知道,照老子的看法,“道”不是认识的对象。“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不是无名无形的永恒不变的“常道”,那就是说不可能在经验中得到对“常道”的认识,或者说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认识“道”。因为,认识总是认识有名有形之物,而“道”无名无形,它不是什么。作为一般认识的对象,它必是什么(即有其规定性),而“道”不是什么(无规定性),所以就无法用经验的方法说它是什么,只能说“道"不是什么。因此,老子认为必须先把一般的认识经验去掉,以至于在思想中把有名有形的经验性的东西统统去掉,才不会用经验性的认识说“道”是什么。达到这种地步,才符合“道"的“无为”的要求。而“无为”才可以“无不为”,也就是说,“道”不能用经验的方法来把握,而得另辟途径,这个途径就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从说“道”不是什么而了解“道",即否定“道”的经验性认识之后,从超乎经验的觉悟上才有可能把握“道”,而“与道同体”。②在《道德经》中把宇宙本体称为“道”,这由原则上说也是不合老子思想体系要求的。因为“道”作为世界的本体不能说它是什么,作为世界本体的“道”就是“道",它不能以名称之,而称它为“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勉强给它一个名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因此,在《道德经》中对“道”所做的说明,大都用一些不确定的或者是极其模糊的、甚至是否定的形容词来描述,以免人们把“道”看成是什么具体的东西。例如用“玄之又玄”、“恍兮惚兮”等等。由此,也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看法,作为一种以否定为特征的方法论的老子哲学,大体上可得到以下的看法:
    《道德经》的论证方法可以称之为“否定”的方法,或者称之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有时我们也把它叫做“负”的方法。这种“负”的方法不仅为老子所采用,庄子也用这种方法为他的哲学做论证。他认为人要达到“精神上自由”的境界,就必须否定“礼乐”、“仁义”等等,甚至还要否定对自己身心的执着。这种“否定”的方法也影响着魏晋时期思想的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提出“得意忘言”的方法,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不是事物的本身,或者说语言仅仅是表达意义(思想意义)的工具,只有不执着作为工具的语言才可以透过语言、忘掉语言体会到“意”(事物的内在本质,或者说“存在”的“所以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只有透过现象才可以得到本质。如果以“现象”为“本质”,抓住“现象"不放,那就得不到“本质”。因此,在文学中有所谓求“言外之意”,音乐中有所谓求“弦外之音”,绘画中有所谓求“画外之景”。这种思维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在印度佛教中也有这种“负”的方法,而中国佛教禅宗更是以一种中国式“负”的思维方式来做论证。佛教当然要求解决如何成佛的问题。原来在印度佛教主要通过坐禅、念经等等达到超脱轮回,达到“涅椠”境界。而禅宗认为,肯定坐禅、念佛、拜佛等等是不能成佛的,这是因为把这些形式的东西看成“成佛”的办法抓住不放,这是根本不能成佛的。只有否定这些形式的方法,不去执着这些形式,才可能觉悟而解脱,以成“佛道”。故禅宗大师慧能说:“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禅宗这种思维方式与老子的“否定”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老子哲学的否定方法至少包含着三个对提高人们理论思维很有意义的内容。第一,他认识到,否定和肯定是一对矛盾,而且否定比肯定对认识事物更为重要,从否定方面来了解肯定方面比从肯定方面来了解肯定方面,会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用否定对待肯定,恰恰可以成就肯定,或者说可以完成更高一级的肯定。第三,由否定方面看到了矛盾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由否定方面阻止使事物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可能性。老子把预先处于否定的方面
    0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我发行了数字资产,数字资产说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说:“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所有这三个规律都曾被黑格尔以其唯心主义的方式只当作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错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而强加给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它们当中抽引出来的。从这里就产生出整个牵强的并且常常是可怕的虚构:宇宙,不管它愿意与否,必须符合于一种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自身又只是人类思维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如果我们把事情顺过来【按:即从具体操作改变或运动个别物质的实践出发】,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在唯心主义哲学【按:即形而上学,包括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中显得极端神秘的辩证法规律也立刻就会变得简单而明白的了。”
    https://www.zhihu.com/answer/2670262048

    毛泽东《实践论》中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说:“只有思想上极其幼稚的人,才会相信数学家的话:第一条线是由点在空间的运动产生的”,此话就是指欧几里得几何学《原本》中纯粹思辨的“公设1. 从任一点到[另]任一点作直线[是可能的]”或“康托尔集合论中与数轴上的点一 一对应的实数(连续统假设)”这样偷换点与线概念的数学规则,其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是根本性的逻辑错误。https://zhuanlan.zhihu.com/p/568753009

    毛泽东、​恩格斯这些简单通透正确的话,搞得纯粹思辨的哲学家和数学家都没面子了。
    哈希:QmUiWYnSuPAPKH2NdsDcJQcN8yzgziB819HSt9gT7ejnC9
    0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 思维中正确或真实可靠的概念来源于实际经验的感性认识。反之,纯思辨得来的概念不可靠[3]。要使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遵守两个条件:(1)前提真实可靠;(2)推理的形式正确。只有从上述物质实践中求得关于个别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的直接经验或感觉——感性认识,才能保证推理的前提有效(即真实可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特别强调改变现存的事物,以求得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形式的感性经验知识。这里说的物质实践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说:“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且使之确立起来。”毛泽东《实践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是求得事物个别性的直接经验的唯一方法。

    作者:学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307580/answer/21856862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实践? - 知乎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是说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即:具体操作和改变客观世界现存的实物或事物,使外…
    WWW.ZHIHU.COM
    3 0 评论 0 股票
    请登录喜欢,分享和评论!

没有结果显示

没有结果显示

没有结果显示

没有结果显示

Google Analytics